一鑫電子遊戲場-貨運 作者:benson 2020 年 8 月 14 日 浙江傳媒學院原創抗疫歌曲 隔空致敬最美英雄“那是天使的眼睛,是世間最美的風景。疫情無情你有情,驅散陰霾,月朗風清。” 抗擊疫情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們逆流而行,一鑫電子遊戲場奮勇向前。浙江傳媒學院師生創作了歌曲《天使的眼睛》,20多名師生隔空唱響這首歌曲,致敬時代最美英雄。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浙江傳媒學院電視藝術學院黨委書記董秀成組織迅速組建戰役工作組,鼓勵師生居家積極創作,以藝戰疫。20多名師生以“逆行白衣天使”為主題創作了歌曲《天使的眼睛》,僅僅用了三天就完成歌曲的作詞、譜曲、編曲,錄音混音,MV等一系列制作。這是浙傳人的心聲,更是對抗擊疫情一線的英雄們的致敬和對偉大祖國的深情祝福。 歌曲創作的同時也是一趟生動的空中思政課,以歌詞《天使的眼睛》作為思政課內容,學生無法聚集一起演唱,也無法使用專業設備,所有的歌唱聲音都是學生們相隔千裡用手機“隔空”完成了合唱錄制,並在學生中進行傳唱。這首歌獻給那些“舍小家,為大家”的逆行者們。談到空中思政課堂的做法,電視藝術學院黨委書記董秀成說:“隔空唱響也是一種課程思政模式,許多學生唱著唱著就感動流淚了。用音樂洗滌心靈,向英雄致敬!愛國之心之情在傳唱中不斷升華!” 天使的眼睛 苗金海 作詞 任志宏作曲 輕輕地說聲珍重, 留給親人的是背影。 你說疫情就是命令, 匆匆地踏上征程。 冬夜裡,你毅然逆流而行, 讓我看見了光明。 看不清你的容顏, 只看見你明亮的眼睛, 眼裡有勝利的微笑, 更有關愛和柔情。 那是天使的眼睛, 是世間最美的風景。 疫情無情你有情, 驅散陰霾,月朗風清。 輕輕地說聲謝謝, 望著你疲憊的身影。 你說疫情就是命令, 治病救人不能等。 晨曦中,你輕聲將我喚醒, 讓我又看見黎明。 看不清你的容顏, 只記住你明亮的眼睛, 那清澈如水的目光, 已常駐我的心靈。 那是天使的眼睛, 是世間最美的風景。 疫情無情你有情,貨運 護佑蒼生,康樂安寧。由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辦公室指導,中國經濟信息社出品,瀘州老窖·國窖1573全程支持的《講述·中國故事》于2019年12月26日正式開播,第七集的講述人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 2019年12月18日,袁隆平在參加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期間接受採訪時,連說了4個“奇蹟”。 就在“奇蹟”視頻火爆的兩個多月前,黃金地電子遊藝場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前夕,黨和國家以最高規格向8位英雄模範頒授共和國勳章。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就是其中的一位。 頒獎詞這樣描述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 守望稻田:“每天都要到田裡去” 就在啟程來北京的前一天,袁隆平還去田裡觀看了稻田長勢。在參加完共和國勳章頒授儀式後,他當天就返回湖南,因為“明天還要到田裡去”“第一個動作就是要到田裡去”。他心心念念他的那些寶貝“超級稻”,每天都惦記著有沒有新的發現、有沒有病蟲害發生。 每天都要到田裡去,已經成為袁隆平的生活習慣。上世紀50年代,袁隆平最初從事的是紅薯育種研究教學。當時國家糧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轉而從事國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種研究。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試驗田選種,意外發現一株特殊的水稻。這株水稻長得特別好:鶴立雞群,穗頭很大,籽粒飽滿,美國政府限制國際新生入境上網課整整齊齊。 袁隆平如獲至寶,就小心翼翼把它收了回來。但第二年播種下去後,袁隆平大失所望──沒有一株達到預想的結果。但這也激發了他的靈感。他敏銳地意識到,這可能是雜交稻才有的分離現象。 當時,世界權威遺傳學理論普遍認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這次意外的發現,堅定了袁隆平培育雜交稻的信心。 靈感來得突然,而研究之路漫漫。袁隆平在田裡一株株尋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也就是雄蕊沒有花粉的水稻,北京環球影城明年上半年將試運行三年後,1964年,他從14萬株稻穗中找到6棵水稻雄性不育株,這意味著,雜交水稻育種的攻關邁出關鍵性一步。 9年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終于研究成功,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糧食自給難題做出重大貢獻。 1986年,舊海島娛樂場袁隆平正式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由三系法向兩系法,再到一系法,由繁到簡、效率越來越高。 拓荒人精神:從畝產700公斤到1200公斤 “糧食始終是國計民生最重要的戰略物資。”袁隆平說,為了解決中國糧食問題,1996年農業部中國超級稻計劃立項。“5個階段的目標,從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到1100公斤,貨運我們都達到了。我們現在要向1200公斤攻關。” 對于袁隆平來說,愛國就是讓糧食增產,用有限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2016年,86歲的袁隆平帶領團隊,向“海水稻”發起挑戰,並在新疆、山東、浙江、黑龍江、陝西等全國五大類型鹽堿地區域開展測試。 袁隆平希望通過耐鹽堿雜交水稻的研發和推廣,讓鹽堿地像普通耕地那樣造福人類,他把海水稻技術的突破和創新稱為拓荒人精神。 袁隆平設定的目標是要在8年時間裡推廣1億畝海水稻,按照每畝300公斤收入,可多養活8000萬人口。 2019年10月14日公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一鑫電子遊戲場目前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的209公斤增長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90後”袁隆平的兩個夢想 鮐背之年的袁隆平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袁隆平說:“我夢見我們試驗田裡的超級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一人多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這個籽粒有花生米那麼大。我就跟我的助手在一起,就坐在稻穗下乘涼。 第二個夢就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全世界有22億多畝稻田。如果有一半的稻田都種上雜交稻,可以增產多少糧食呢?可以增產一億五千萬噸糧食。這個夢想的實現,佳佳電子遊戲場對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促進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義。”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團隊通過開辦雜交水稻技術培訓國際班,已經為近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的技術人才。 目前,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已經種到了馬達加斯加、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並在當地不斷創造出高產紀錄。全球雜交水稻每年種植面積達到700萬公頃,普遍比當地水稻增產20%以上。 “中國人的飯碗,中疾控主任高福已注射新冠疫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這份至關重要的事業中,“90後”袁隆平信心滿滿,初心不改,以滿腔熱情持續為國家和世界糧食安全貢獻力量。(史春姣、毛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