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果王電子遊戲場-北京將大規模調整公交站名
中生代演員開始霸屏!流量不靈了?原標題:中生代演員開始霸屏!流量不靈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7日電(袁秀月)2020年的影視圈,鮮肉、小花不再霸屏,中生代演員來到聚光燈下。 從今年的網劇爆款《隱秘的角落》到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再到剛開幕的上海電視節,中生代演員都成為不可忽視的存在。尤其是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入圍演員中,最年輕的都已超過30歲。有人評價,這是一場中生代的較量。 上海電視節海報 中生代崛起 其實,很長時間以來,中生代都是影視圈的中堅力量。相對新生代演員,他們多了很多經驗,在表演上不再青澀,也更得到業界和觀眾的認可。 新生代和中生代有各自的市場,本不會有什麼衝突。直到前幾年,流量之風乍起,擁有大批粉絲的流量小生、小花成為業界“香餑餑”。為了票房、播放量以及收視率,大批劇組靠粉絲數選演員,不管他們會不會演戲、角色合不合適,先“搶”了再說。在那段時間,哪部劇裡沒有個流量明星,都算跟不上時代。 古裝IP劇海報 一時間,“IP+流量”的流水線式影視制作模式受到熱捧,量產影視劇似乎指日可待。還有業內人士表示,不會再請專業編劇,遂引發軒然大波。 大量資本也開始湧入,影視圈各個環節都進入賺快錢的階段。但另一方面,各種元素堆砌出的影視作品並沒有獲得觀眾認可,反而引發逆反心理。流量不能變現,作品頻頻撲街。 對于流量明星演技的批評之聲也甚囂塵上,摳圖、替身、數字小姐等負面新聞不斷爆出,“天價片酬”更是將他們送到風口浪尖,一些向流量明星伸出橄欖枝的專業獎項則遭遇觀眾差評。 流量失靈後,一些優秀的中生代演員反而異軍突起。近兩年反響較好的電視劇中,很多都是中生代演員的作品,如《都挺好》《慶餘年》《長安十二時辰》《小歡喜》等。 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提名名單 白玉蘭獎看實力還是看人氣? 在今年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提名中,中生代演員也佔據了多數席位。入圍最佳男主角的有陳寶國、黃磊、雷佳音、孫紅雷、張若昀,最年輕的張若昀也已入行十多年。海清、馬伊P、秦海璐、孫儷、閆妮入圍最佳女主角,她們都是電視台的“收視招牌”。 最佳男女配角的競爭也很激烈,陳道明、沙溢、田雨、王勁鬆、張魯一角逐最佳男配角,鄧家佳、李純、梅婷、陶虹、詠梅角逐最佳女配角。 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提名名單 其實在白玉蘭獎歷史上,中生代演員的身影一直都在。上海電視節創立于1986年,一開始定位為國際性的電視節,很多作品都來自國外。後來,隨著國內影視行業的發展,國產電視劇逐漸成為主角。在2000年第八屆上海電視節國際影視節目交易會上,國內電視台、影視公司幾乎佔了八成以上。 到2007年,白玉蘭獎的主要獎項開始被國產劇承包,那一屆的最佳男女演員是孫紅雷、劉若英。之後十多年,上海電視節一直鐘情實力派,在今年的提名名單中,陳寶國、孫紅雷、馬伊P、秦海璐、孫儷、閆妮都是白玉蘭獎的常客。 《金婚》海報 對于作品,上海電視節的評價標準也綜合了大眾性、專業性以及海派風格。比如2008年,《金婚》《士兵突擊》《闖關東》《奮鬥》《雙面膠》幾部劇都很火,但最後獲獎的是《金婚》和《士兵突擊》,人氣很高的《奮鬥》反而顆粒無收。 為了權衡觀眾對于高人氣演員的呼聲,上海電視節在2009年設立了票選最具人氣演員獎,該獎項持續6年,劉詩詩、吳奇隆、楊冪、喬振宇、李小冉都曾獲人氣獎。 《士兵突擊》海報 中生代演員拼什麼? 隨著資本退潮,影視行業進入寒冬,優質的內容變得至關重要。而對于演員來說,自身的能力也成為硬通貨。 關鍵是,經歷過一輪野蠻生長後,影視創作回歸常識,觀眾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迫使演員們從不同層面進行突破。流量演員們開始磨鍊演技,中生代演員們的較量也不輕鬆。在演技之外,還有對作品、角色的選擇。 《新世界》海報 孫紅雷是白玉蘭獎史上獲獎最多的演員之一,但這兩年,他的影視作品並不多,評價也一般。去年的《帶著爸爸去留學》豆瓣評分3.5分,本次提名的《新世界》制作精良,但評分卻高開低走。陳寶國、秦海璐的《老酒館》由劉江執導、高滿堂編劇,評價不錯,但也有觀眾認為劇作是老思維。 好劇的標準在變化,除了演技,觀眾還更注重劇本扎不扎實、劇情有沒有新意、是否能引起共鳴。即便是賣相好的劇,也可能遭遇口碑滑鐵盧,比如趙寶剛導演的《青春鬥》、黃磊主演的《深夜食堂》。今年熱播的《精英律師》《如果歲月可回頭》《完美關系》也面臨著叫座不叫好的困境。 《長安十二時辰》《慶餘年》海報 網劇的崛起,也給中生代演員帶來挑戰和機遇。挑戰是演員們將面臨新的創作方式和更嚴苛的要求,而機遇在于,當傳統電視劇出現注水、價值觀陳舊等問題時,類型化、快節奏、精品化的網劇正在收獲更多觀眾,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 今年是白玉蘭獎第一次對網劇開放,《長安十二時辰》《慶餘年》都入圍了電視劇單元的多個獎項。最近的《隱秘的角落》也帶火了秦昊、劉琳、張頌文。想必明年,中生代演員的較量將更加激烈。(完)原標題:一部手機“撬動”的直播經濟異軍突起 湖北鶴峰縣通過直播的方式,向消費者直觀呈現茶葉採摘到生產制作全過程。新華社發 江蘇如皋市某帽子生產廠內,主播通過直播向消費者推介自主設計生產的帽子。目前,該企業通過個性化定制,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徐慧攝/光明圖片 青島通過線上直播推銷當地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助力復工復產。新華社發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今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以直播、短視頻為代表的新的經濟業態迅速崛起,為實體經濟“賦能”“賦值”的同時,展現出強勁生命力。從田間到工廠,從明星到企業家,從木耳到重型卡車,為什麼直播經濟能在當下崛起,背後經歷了怎樣的變革?不斷拓展的場景和內容,是否也在重塑實體經濟的生產鏈和供應鏈?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課題組,通過觀察直播經濟的特點以及在經濟社會復蘇中的作用,了解互聯網平台如何提高技術創新力,對其表現形態、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並就直播經濟未來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點進各大電商首頁,